A4:视点总第4153期 >2017-10-24编印

吃得好 吃得放心
刊发日期:2017-10-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原生态火锅、宫廷菜肴、轻奢主义自助,田间地头的农家小吃、小巷深处的私房美食,上网下单外卖、厨师上门做席……近年来,从吃的内容到吃的方式,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的餐饮服务选择让消费者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变化。随着餐饮业消费规模迅速增长,老百姓在“吃得好”的同时,对“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愈加关注。 更安全 从农田到餐桌“步步设防”

从“网络外卖”到“放心肉菜”,随着国民消费理念日益升级,消费者对美食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食品产业中的每一个环节,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让“寻找笑脸就餐”成为消费时尚、用“明厨亮灶”把食品安全“亮”出来……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为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把好关、守好门。

中国烹饪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餐饮收入3.58万亿元,其中网络订餐市场规模达3579亿元,占比约10%。大数据分析研究机构易观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459.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1.8%。

近年来,消费者明显感受到身边的“明厨亮灶”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地已实施“明厨亮灶”的餐饮服务单位达90.26万户,较2015年同期增长115%,占持证餐饮服务单位总数的27.52%。

扫条码、查产地、看日期……在山西太原的52家美特好超市里,“潜伏”着60多台食品安全追溯查询机,让前来购物的消费者直赞“买得安全又放心”。

山西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处处长黄登宇表示,该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可以简化繁琐的票据留存管理,还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从工厂到餐桌”的质量管理动态管控,为舌尖安全保驾护航。

更健康 从科普到辟谣告别焦虑

不可否认,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伪科学”的食品谣言也甚嚣尘上。“粉丝可燃烧含荧光剂”“肉松面包是棉花做的”……打开手机,一些食品谣言“刷屏”朋友圈,引发很多人“舌尖上的焦虑”。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认为,打击食品安全谣言,要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同时也要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惩处力度。

在今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各地食药监管部门举行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帮助公众变身“食安达人”。武汉市食药监局在活动场馆里竖起一个身穿制服的卡通形象,这是武汉在2012年推出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代言人“康康姐”,目前已在武汉建立起监管部门、研究机构、院校、企业、媒体、公众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科普宣传模式和机制。“辣条是不是垃圾食品?”“豆制品会增加乳腺癌风险?”这些问题“康康姐”都会通过多种渠道给出答案。

对于“舌尖谣言”,食药监总局已基本做到在24小时内对谣言进行批驳打击。据颜江瑛介绍,食药监总局加大舆情监测力度,发现食品谣言及时辟谣。通过舆情监测和后续分析研判,食药监总局已及时发现并处置了“塑料紫菜”“可燃粉丝”等食品安全谣言。 更智能 从线下到线上引进“黑科技”

餐厅里人来人往,却难见服务员;在餐桌上方挥动手势就能点餐,吃完后可以直接走人,就像在吃“霸王餐”,其实,出门的时候食客的手机已经自动完成扣款。这就是近日举行的“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人气极高的“未来智能餐厅”。

“‘未来智能餐厅’的创新点不仅在于用餐体验的增强,更是对支付流程的升级:到店确认身份后,就可以把手机收起来,吃完直接离开。”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说,整个付款流程大幅缩短,这是未来线下支付的一次重大改变。对于店家来说,也有利于引流以及降低人力成本。

2016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今年1月至8月,我国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水平,增长11.1%。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将颠覆我们对未来“吃”的想象。 (经济参考报)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