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资讯总第4097期 >2017-07-31编印

灌云豆丹:“小青虫”成就大产业
刊发日期:2017-07-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豆丹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产品之一。由于其味道鲜美且具有滋阴补肾、健胃强身和防治风湿病等功效,历来被灌云人奉为筵中特有的菜肴佳品原料。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打响“灌云豆丹”品牌,该县不仅努力投资发展豆丹产业,而且还举办了灌云豆丹美食文化节活动,致力于把舌尖上的美味“小青虫”变成当地“大产业”。

“小青虫”带来致富大商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之道。灌云人利用豆丹的高蛋白、低脂肪等高营养价值,不断去探索、开发和利用其多样性。近年来,每到豆丹上市季,“小青虫”就会风靡淮海地区的高档餐馆,特别以灌云为翘楚。不少商家纷纷表示,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青虫”,却给他们带来了致富的大商机。

据豆丹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灌云种大豆一亩,收成不超过一千元,而一道豆丹美食,就能卖到上千块,一亩豆田养的豆丹收入则能超过上万元。“这豆丹以前是害虫,现在居然成了餐桌上的美食。”62岁的灌云豆丹美食行家陈先生介绍道,现如今慕名到他店里品菜的人北到北京,南到上海。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当地,豆丹以餐饮为主线,已然形成了以养殖、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小青虫”成就了富民大产业。 “大规模”创造豆丹产业高收益

由于豆丹的致富价值,该县村民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土地种植大豆进行豆丹养殖,以此实现豆丹产业的繁荣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七月正是酷暑时节,早上六点不到,当地气温就已经窜升到了28摄氏度,小伊乡花厅村村民姚连天在豆田里已经忙活了1个多小时。“这个季节正是小青虫产卵的时候,虫卵在这样的温度下一周左右就会孵化。”姚连天向记者介绍道。在姚连天用矿泉水瓶自制的收集器里,有一些小米粒般大小、半透明状的物体,“这就是刚从网棚里收集来待孵化的豆丹虫卵,一个棚能收7000多粒,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我20个棚光虫卵就值十几万元”他一边擦汗一边说:“现在一亩地养豆丹产量能在100斤以上,以现在150元/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地的收入也在15000元以上,是种大豆的15倍。”

据小伊乡农技中心负责人张万兵介绍,从今年5月份开始,他在花厅村流转了60亩土地,准备养殖夏季豆丹,“我原本就是搞农技推广的,技术上要比姚连天有优势,自信不会比他差。”张万兵说,他已经和卖豆丹虫卵的公司谈好了,“这几天就买种开始干。”

小伊乡目前的豆丹养殖连片规模达400亩,加上姚连天这样的散户在内,总数约在700亩,而这样的规模在灌云县各乡镇里只能排在后几位。据该县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豆丹人工养殖规模1万亩,2016年豆丹的年成交量3万余吨,销售额超过了8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超过5万农民实现季节性就业。昔日的农田害虫已然变成了农民生财致富的宝贝。 “高科技”实现豆丹养殖产业化

灌云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其大豆种植传统。“如果大豆植株不太好,每亩地投放虫卵5000粒左右为好,如果大豆植株生长茂盛,一般投放10000粒以上,这样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收益。”在位于灌云县侍庄村的豆丹产业园里,淮海工学院的专家夏振强正在指导工作人员投放豆丹卵。夏振强是当地较早从事豆丹研究和品种改良的学者,近10年的研究让他掌握了一整套科学、高效、便利的豆丹繁殖和生长技术。“近几年,野生豆丹产量越来越少,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随着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找我做技术支持的人也越来越多。”夏振强告诉记者,去年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专业从事豆丹的养殖和繁殖工作,“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在广大农村推广豆丹养殖并为之提供技术保障服务,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千万粒的育种规模,除了当地,豆丹种还供应到临近的安徽、河南、山东等省。”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他们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产业化豆丹养殖公司,目前主要以养殖和制种为主,解决了育种这个难题,也就解决了豆丹养殖推广中最大的瓶颈。

灌云县农委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马士胜告诉记者,为推动豆丹产业做大做强,灌云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资金引导、技术引领、品牌打造上给予扶持,争取让灌云豆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潘 多 本报记者 魏 静)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