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雪糕、冰淇淋成为消暑的必备。但是,最近频繁出现的关于雪糕、冰淇淋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说起冷饮便“提心吊胆”。那么,冷饮真如网上所说那样“不安全”吗? □ 本报实习记者 毛 润 冰淇淋里的食品添加剂太多?
关键看限量
近日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居高不下的气温,让冷饮市场更加火爆,冷饮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这个夏日里的消暑神器。消费者发现,雪糕、冰淇淋的配料表里显示出不少的添加剂成分,甚至有人说“吃雪糕就等于吃添加剂”。那么,一支雪糕里到底有多少种添加剂呢?
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大型超市里对雪糕、冰淇淋进行对比发现,但无论是价格高的高端产品还是普通的平价产品,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都不在少数。记者通过对比发现,一般雪糕与冰淇淋中的添加剂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着色剂、调味剂、增稠剂、乳化剂。
其实依据2015年实施的《冷冻饮品分类》标准,冷冻饮品(以下简称“冷饮”)是指以饮用水、乳和(或)乳制品、蛋制品、水果制品等一种或多种为主要原辅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等,经混合、灭菌、凝冻或冻结等工艺制成的固态或半固态的制品,主要分为冰淇淋、雪糕、雪泥、冰棍、甜味冰、食用冰这几类。
由此可见,只要符合国家标准,添加剂是允许正常使用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表示,在这些添加剂中,许多消费者都存在误区。以使用普遍黄原胶为例,虽说带了一个胶字,但它实际上是一种由细菌分泌的高分子多糖,跟胶并没有什么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批准它作为食品工业中的稳定剂、乳化剂和增稠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卫生部批准黄原胶列入食品添加。它的安全性非常高,不光是冰淇淋,还可以根据需要用于各类食品中,并且一般无需限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增稠剂之一,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很多人担心冰淇淋中的添加剂不安全。其实,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归根结底是要看用了多大的量和吃了多少。只要符合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雪糕融化再冻有毒? 二次冷冻不足以产生毒素
我们都知道,冷冻过的肉制品解冻不易再冻,由于水分结晶的作用,其组织细胞已经受到破坏。一旦解冻,被破坏的组织细胞中,会渗出大量的蛋白质,从而形成细菌繁殖的温床。前不久就有一则报道称“融化再冻的雪糕是‘毒雪糕’。雪糕融化后再冷冻,可能产生可溶性毒蛋白、胺类等对身体有害物质。”如此“专业”的解释迅速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
在这高温酷暑的天气中,冷饮难免会融化,许多消费者生怕自己买到了融化再冻的雪糕。一家冷饮店里的老板告诉记者,他还没有遇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吃雪糕“中毒”的情况。也有市民质疑,雪糕本身就由液体冷冻制成,为何二次冷冻会产生有害物质?
食品安全专家顾中曾撰文表示,“这种说法不太靠谱,未听过可溶性毒蛋白的说法,且二次冷冻所需时间不足以使雪糕内微生物增长并分泌毒素。” 化得慢不代表品质不好 主要在于抗溶性 进入夏天以后,各式各样的雪糕、冰淇淋成为许多消费者解渴降温的首选。最近,有这样一种说法,“雪糕越不容易化,添加剂种类就越多”,因此很多消费者就把这点作为挑选雪糕的标准。
可米酷冷饮集团总经理张浩告诉记者,在冰淇淋、雪糕的生产中,为了让其不容易融化确实需要一些添加剂的帮助,如稳定剂、乳化剂、增稠剂等,原因是为了让冰淇淋长期保存而表面光滑不收缩、组织细密、口感幼滑、具备良好的抗溶性,但冰淇淋是否难以融化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添加剂,配料、制作工艺、水分和奶油的配比等也会影响冰淇淋的抗溶性,而这些都跟添加剂的种类没有直接关系。其实早在几年前日本就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能放在常温下一小时不融化的冰淇淋,虽然乍一听比较新鲜,但其实就是在冰淇淋里添加了豆渣成分。因为豆渣本身具有抗溶性,与牛奶混合在一起,通过特殊配比后的冰淇淋不光口感好,还比一般的冰激凌难融化。虽然添加剂能提高冰淇淋、雪糕的品质和抗融性,但使用过多反而会破坏其品质。
因此,雪糕中添加剂的种类越多越难融化,这种说法不靠谱。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