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燕
6月29日,美的集团公众号证实:下属公司10亿理财产品存诈骗风险。
美的集团遭遇10亿理财骗局,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理财产品上。
最近,银行理财收益率超5%已成常态,甚至有超7%的产品再现。
实体经济不振,理财逆势大热,连上市公司也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6月份以来,已有298家A股上市公司耗资629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近两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有了巨大的增长。截至6月27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有737家上市公司涉足理财产品,接近A股上市公司总家数的1/4,而2012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仅仅25家。按行业分类,轻工制造、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机械设备4个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参与理财热情最高涨,行业内参与理财的公司占比均超过30%。
为了让庞大的闲置资金保值增值,上市公司投资花样繁多,主要的方式有购买理财产品、投资证券、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买理财、投股票、收股权已成为上市公司的“日常”。
据媒体调查,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中,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包括结构性存款),其余还有基金、信托计划、证券、保险等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使用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在这其中,运用超募资金和闲置募集资金认购理财产品的做法居多,一边向股民“伸手要钱”,一边却扎堆“理财”。
去年9月,上市公司中国动力把高达80亿元的限制募集资金拿去买理财,而中国动力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仅1.68%、利润同比下降4.94%、净利润同比下降0.83%。
对上市公司自有资金的使用,证监会有相应的规定和监管措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也是合规的,问题是,上市公司手中这么多钱,主营业务这么差,为什么不想办法提高主营业务的赚钱能力,却去购买理财呢?有上市公司表示,合理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司自有资金使用效率,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为投资者谋取更多的投资回报。
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热衷理财产品,却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公司上市的目的,是募集资金更好推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让投资人共享公司发展红利,但有的上市公司在股市圈来的钱,不是投资到公司实业发展中,没有加大实业研发创新的力度,而是转身购买理财产品,用股民的钱去套利,使投资者失去了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意义。更何况银行理财产品也有风险,其风险损害最终也得由投资者分担。
有投资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将资金大量投入金融理财领域,虽然能提升公司的短期盈利,但从中长期而言,却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成长和宏观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从宏观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热衷理财,是在助推资金脱实入虚。而金融的基础是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理财游戏会破灭,更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笔者看来,板子也不能都打在上市公司身上。哪个企业家不梦想实业救国?对企业来说,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资产荒且资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留存尽可能多的资金是转型升级、抵抗风险甚至维持生存的基本策略。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为后续并购转型准备粮草,“现在看不清如何转型升级先留钱在手里”,也无可厚非。轻工制造、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制造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理财最积极,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实体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