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鹰乃陕西蒲城人氏,自号“墨田农夫”,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留校任教多年,从事过舞台美术和报纸美编工作。王鹰久居长安,感悟长安画派传承,其素描速写功底扎实,传统笔墨功力深厚,潇洒灵动之中见大气,恢弘豪放之中藏俊秀。在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甚至书法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尤以人物画见长。
近年来王鹰的创作硕果累累,作品连续参加国家和省、市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有关方面收藏或长期展出。
近期出版有《王鹰速写作品集》、《王鹰中国画选》、《当代人物画家王鹰》、《美术高考实战临本王鹰人物速写》等。
王鹰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画院西安分院副院长、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央文史书画院研究员、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画家。
□郭振卫
王鹰是中国当代画坛中的一位实力派画家,他的作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多年以来,他在人物绘画中不断创新发展,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其精美的作品大多源自于生活;他以绘画的形式褒贬时弊,弘扬正能量,歌颂新生活,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是他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今年六月,笔者前往千里之外的西安市探望一位著名画家,5年前的春天,经国务院的一位领导介绍认识了王鹰老师。记得那天中午,匆匆忙忙和王鹰老师见了一面,大约谈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分开了。这一别就是五年,火车飞一般的在高速铁路上穿行,铁路沿着秦岭越过了千沟万壑,驶进了茫茫的西部黄土高原。
走近西安古城 拜访绘画名家
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座历史名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而且文化的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长安画派在中国画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名家比比皆是,王鹰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到达西安的第二天,笔者与王鹰老师促膝畅谈,谈到了人生和艺术人生。通过一些有关王鹰老师文章资料,还有一些书画老前辈对王先生的介绍,从侧面也了解了王先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王鹰老师是长安画坛一位杰出的画家,先生以人物画为主,历史人物题材较多,通过人物反映历史,见证历史,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除了历史人物题材外,王先生的作品紧跟时代,反映新生活,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旋律。王先生不但人物表情刻画的细腻入微,造型准确,栩栩如生;他的作品如同历史画面再现,欣赏其作品时,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融入画中,走进历史空间。
多年以来,王鹰老师有着写生的习惯,他的作品大多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于生活,用绘画的形式,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反映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用画笔描绘出一个时代的变迁,这里有丰富的绘画语言,通过笔墨展现给世人。
西北黄土高原 飞出金色雄鹰
1950年春天,王鹰出生在蒲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在王鹰的记忆里,父母皆为朴实善良的农民,生活和大多数家庭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6岁那年,母亲因病不幸离开了孩子们。
7岁那年,王鹰成为一名小学生,他遇到了自己艺术生涯上的启蒙老师贺钟秀。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在废本子上画画。这一现象引起了贺老师注意,通过观察,老师觉得王鹰有绘画天赋,很乐意在绘画上给予更多的帮助,老师的关怀至今想起令他久久不能平静,这段记忆是他孩提时代最为美好的时光。
直到现在,王鹰对老师仍念念不忘。每逢佳节,只要回到故乡,他都要看望自己的老师。在艺术履历表中,他都郑重其事地写上:承蒙贺钟秀先生教诲和栽培,为自己艺术道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贺老师的指导下,他知道了石涛、八大仙人、郑板桥和“扬州八怪”,在学习中知道了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也懂得了中国画中有花草、人物、山水之分,更有工笔和写意的区别。
1963年到1970年初中毕业,八年时间里,王鹰都沉醉于绘画艺术中,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鹰初中毕业后,来到韩城和华阴等地参加三线工程建设,他一边劳动,劳动之余没有忘记过画画。
1974年夏,西安美术学院招生。王鹰听到消息后很是高兴,全渭南地区只有两个名额,其中一个名额听说早已确定下来,而仅在蒲城一个县就有70人报名参加考试。
王鹰欣然报名参加了考试,经过初考、复考后,全地区只剩下两个名额,其中一名就是王鹰,经过再次测试筛选,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1974年10月4日,他从百余公里外的渭北高原走进了十三朝古都西安,走进了他心目中的艺术圣殿。
1976年到1980年,王鹰留在母校教书。业余时间,他深入绘画学习,翻阅了大量资料,临摹了大量作品,使自己的绘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1981年,王鹰到了陕西同州梆子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业余时间仍然坚持作画,他的技艺提升很快,业余时间里王鹰创作的几幅作品被《法制周报》选用后,引起报社领导的关注。1984年底,王鹰调到报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
王鹰的画有自己的风格,他把国画与西洋画结合起来,吸收西洋画中的色彩,透视和光线的技法,使国画更具真实感,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如同一只苍鹰一样越过千山万水,历经了沧海桑田到达一个梦想的地方。
风霜雪雨耘耕 春夏秋冬收获
王鹰在人物画创作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他的人物画以精准的造型、酣畅淋漓的笔墨,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层包容的内涵,在传承长安画派的基础上,又延续着黄土画派的情怀。
十年以来,王鹰创作出大量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极其浓郁,西部特色突出,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创新。
王鹰老师创作的《虔诚》这幅作品富有陕南风味,竹椅铜壶,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老人认真地数着珠子,人物神思勾画十分到位。《秋收一地金》色彩斑斓,老人和孩子充满喜悦,满院子的金鸡风姿各异,为内容进一步增添了喜悦,充满了吉祥如意。
2015年,王鹰创作了一幅作品,题目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创作的主题是王鹰先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
最近,王鹰老师创作了一幅《卖炭翁》,这幅画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创作而来,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把卖炭的老头那种“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的人物表情,天寒地冻的天气相互映衬,将卖炭老人的贫穷、忧虑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鹰老师的作品之所以是形神兼备,雅俗共赏,那是先生数十年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生活的沉淀创作出的精美作品。以绘画内容来讲,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先生的作品都将人物刻画的非常完美,这些丰富的题材无不来自于历史、来自于生活,对于历史透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深刻解读,通过娴熟的艺术技艺,将绘画内容给予充分的、详尽的、细致的构思,通过笔墨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给世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王鹰老师的作品大多源自生活,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手中的笔与墨融入于作品中,其绘画内容做到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才正是我们推崇的大家,弘扬的经典。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