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观察总第4065期 >2017-06-15编印

“大绿瓶”冒充翡翠“老坑”了
刊发日期:2017-06-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成本不过几毛钱的啤酒瓶,加工之后,摇身变为饰品,居然能卖出上万元的价格,难道只能怪消费者不识货?一位卖家表示:只要对鉴定证书及其鉴别方法有基本了解,一般还是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翡翠。

□ 本报记者 张丽娜

切割抛光就齐活


啤酒瓶也能冒充翡翠?还能卖出上万元的价格?居然还有人买?

前不久,有网友发文称其在某网购平台花了将近1万3千元买了一只“帝王绿精品翡翠手镯”,但经专业机构鉴定后发现,这只手镯不过是用啤酒瓶做成的——而且是最常见的“大绿瓶”。

不过几毛钱的啤酒瓶,居然能卖出上万元的价格,难道只能怪消费者不识货?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有擅长手工DIY的不少网友称,只要掌握窍门,分分钟能用“大绿瓶”磨出看着像价值上亿元的翡翠饰品。

这一切听上去,极为夸张。

记者联系到一位网名“绿松石”的DIY达人。“绿松石”告诉记者,今年“520”,他就用啤酒瓶为女友磨了一枚“几可乱真的玻璃种翡翠指环”。

制作过程也不复杂:用专用的玻璃刀将啤酒瓶的瓶口切下,然后套在抛光机上进行全方位抛光打磨,磨圆还是磨扁,都可以轻松控制。如果想磨个手镯,就把瓶底切下来抛光。“绿松石”说,自己动手做的“超A翡翠”饰品,很多人都以为是真翡翠,而且也很有纪念意义。

自己做自己玩无可厚非,但放到网上冒充翡翠去卖,就属于消费欺诈了。

真有这种事,还是网友恶作剧炒作?



外行难辨“玻璃种”


据记者了解,按种地类型划分,翡翠通常分为冰种、冰糯种、玻璃种、糯种、油青、豆种、白底青、芙蓉种等类型,与啤酒瓶玻璃质地最为相似的,就是“玻璃种”,这个翡翠类型也正是因为晶莹剔透、酷似玻璃而得名。

记者在某平台专门搜索“玻璃种”翡翠,从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比较外行的角度看,玻璃种虽然质感比玻璃更温润,但如果把玻璃进行反复抛光,或许也能得到非常接近的效果。如果不是深谙翡翠学问,对普通人来说,几毛钱的玻璃和几千上万元的翡翠,的确很难区分。


要看CMA鉴定证书


很多消费者选择相信鉴定证书。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很多鉴定证书也不过是非国家正规质检部门认可的“托”做的“假证”。

证书真假且不说,记者发现,卖家在销售平台上发布的证书类别也是五花八门。仅以国内鉴定为例,发布的鉴定类别就有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省检验机构出具和“其他鉴定机构”出具的各种证书。认证标识也不一而同,有CMA、CAL和CNAS/CNAL等。

一位卖家告诉记者,CMA是“中国计量认证/认可”的缩写,CAL是“中国考核合格检验实验室”的缩写,CNAL是“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缩写,CNAS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缩写。

这个卖家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其他商家进货在网上专卖,“就算是老谋深算的行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所以,鉴定证书也是要看最权威的,CMA是国家法定要求的认证标记,有这个标记,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证明鉴定证书的权威性及产品质量的保障。”卖家直言,“如果买家怀疑CMA证书可能是伪造的,可以到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进行查询,如果能查到,就可以放心购买了。对于其他的鉴定证书,每一件被检测的翡翠饰品在鉴定机构都有备案资料,检测编号也是和证书对应的,都能查到。有些标价较高的翡翠,卖家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会办理多个证书,也就有了多重保险,就算一家‘看走了眼’,所有机构都看走眼的几率还是很低的。”

而对于担心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卖家的意见是,只要对鉴定证书及其核实方式有基本的了解,一般还是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翡翠的。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