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065期 >2017-06-15编印

保驾绿色出行 自行车“高速路”酝酿中
刊发日期:2017-06-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本报记者 史晓菲

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规划院提出,在回龙观和上地之间建一条完整的自行车专用道,远期连接起中关村。拟建的首条自行车“高速”路,想解决10公里左右的出行难问题。目前,从回龙观出发的自行车高速路线还处于多选一的过程中,但禁止机动车入内的标准已经确定。



10公里

最适合骑行的距离?

北京市规划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回龙观有接近两成的人在中关村上班,有超过16%的人在上地工作。回龙观到上地的距离只有6.3千米,但如果驾车上班会经常堵在路上,每天上班要花1到1.5个小时。而一般人骑自行车的时速是10到20公里,如果按照直线距离算,骑自行车上班只需要20分钟到30分钟。

家住北京回龙观的齐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从家里出发,才能保证不被堵在路上,“尽管到单位也才7点左右,不过,我试过早上晚十分钟左右出家门,结果路上非常堵,到单位的时间比平时晚了40多分钟。所以,哪怕每天早点起,也不敢晚一点。”对于修建自行车“高速路”,齐先生表示非常欢迎,“首先,骑行的安全性有了保障,不再与机动车抢道。其次,堵车有望得到缓解,那些不太远的,骑车比开车更方便,这样的话,路上的机动车就能相应减少,堵车的几率也降低了。还有就是骑车比开车在时间上有保证,不怕路上的各种交通堵塞。”

单车骑行

从“慢驴”变“快马”


在北京的蓝靛厂西路的十字路口,记者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先前的机动车右转车道已经划为自行车车道,道路路面上右转的箭头有明显的涂抹痕迹,并被一个自行车样的图标所取代,右转道与直行道现在合二为一。“这样方便多了,以前机动车右转和自行车使用一个车道,太危险,每次走到这儿必须要下车推着自行车等汽车转弯,而且经常造成交通不畅,这样分开走,顺溜多了。”经常走这条路的裴阿姨告诉记者,机动车辅道和自行车道分开,让她有了安全感,而且路上不再“磨蹭”。

正如此,不只北京的回龙观,在北京和全国其他城市,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

2016年,我国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厦门自行车高速路建成,大大提高了自行车出行的比率。目前有多个城市正在开展自行车专用道研究。

同样在去年,绍兴市规划局就已完成《绍兴市区自行车绿道规划》初稿,规划中共设计了8条线路,总长约153公里,共设置33个驿站。

今年3月,绍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市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也写道:完善公共自行车道、人行道、景观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布局,推进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有机融合,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今年3月,成都市规划局编制完成《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根据规划,将构建798公里自行车专用道。

广州也将制定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计划,目前,概念方案研究的公开招标采购已启动,11个区都被纳入研究范围。

可见,伴随骑行风潮的兴起,骑行的环境也都发生的改变,创建良好的骑行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扩大自行车人口保障自行车行路权

资料显示,曾经以机动车为主要通行模式的纽约,从去年开始重新规划交通体系,每年新增80公里自行车道。再比如,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到1995年该市拥有自行车专用道300多公里,目前那里三分之一的上班族使用自行车。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介绍,“我们国家的自行车拥有率还只有约40%,阿姆斯特丹的是超过100%的,一千七百万人口拥有一千八百万辆车。德国和英国还建设了自行车高速公路,我们离他们还有很远的距离。”早前,马中超还表示,无论是从提倡绿色出行要求出发,还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视角来看,都应为自行车这种最平民化、最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首先应保障自行车的“行路权”,原有道路应保留或改造自行车道,新建道路应该规划出自行车道。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