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创新科技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扫二维码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菜市场买菜、在商场购物、在饭店就餐、外出乘坐出租车……可以说,二维码已经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电子支付时代,二维码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方便快捷同行的,是无处不在的扫二维码骗局。
扫完发现并非付款码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王女士在旅游时就遇到了二维码诈骗。去年12月,王女士去外地游玩。返京那天,王女士与朋友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往高铁站。“车费是45元,我们给司机现金,他说找不开。当时时间比较紧张,我们便提出电子支付,司机说扫码就好。于是,我便扫了副驾驶门把手上的二维码,司机也一直在扭头看着我付款。支付完毕,我让司机确认收款时,司机说没有收到,并问我扫了哪里的二维码。看我指着车门把手上的二维码时,司机露出一脸无辜的神情,表示这并不是付款码,也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贴上的。”王女士介绍说。无奈之下,王女士又给司机转了45元车费。“我感觉这就是个圈套,如果说后座的二维码是乱贴的,司机不了解情有可原,但是副驾驶的位置上贴了二维码,司机难道真不知道吗?如果不是怕耽误了行程,我一定会和司机把这件事掰扯清楚。可能他就是看我们是外地人还着急赶车,所以才故意这样做。”王女士说。
事后,王女士对这笔转账进行了举报,但是时至今日已有半年时间,网络平台仍没有给任何反馈。
骑共享单车扫码被骗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方先生也遇到过扫二维码被骗的情形——因扫了共享单车上假的二维码被骗走99元。“几个月前,共享单车刚开始流行,那时候车没有这么多,而且也没听说共享单车二维码骗局,所以根本就没这个防范意识,结果就中了套路。”方先生说。
据方先生回忆,当时天比较黑,他准备去超市购物,恰好看到路边有一辆共享单车,便兴致冲冲地扫码,但是手机软件并没有跳转到正常的密码页面。“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还给客服打了电话。客服说,后台显示该账户并没有支付押金的记录。于是我又扫了一遍,发现还可以继续付款,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张先生不解地说。
尽管被骗了,张先生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经过长时间仔细研究之后,张先生才发现,原来车后座的二维码已经被人用一种近乎于完美的方式刮掉,然后用一张透明的二维码贴纸掉包。“这件事主要还是由于自己粗心大意,网上转账是实时到账,没有追回机制,所以只能认栽。一般共享单车都有两个二维码,自那次被骗以后,我都是从客户端进行扫码,再三确认后才会转账。”方先生说。
地铁里也有扫码诈骗
李先生在北京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他曾在地铁上遇到过二维码诈骗。“有一次坐地铁,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拿着二维码求扫。他声称自己和同学正在创业做一个项目,开发了一个软件,下载流量只需3M左右,需要有一定下载量才能获得投资。”李先生介绍说。当时他毕业没多久,深知创业的艰辛,就想帮帮对方。于是,李先生扫了二维码,按理说应该弹出一个应用平台的下载页面,结果弹出的是一个杀毒软件提醒有病毒和危险性的链接。“到了这个时候,对方还在巧舌如簧地对我说,现在是测试阶段,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可以下载。那时候,我的态度已经很坚决了,于是他便悻悻地走了。”李先生说。警觉的他平时很注意扫码安全,但是没想到现在的骗术如此高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已经学会打感情牌,利用别人的同情心。“后来315打假的时候,我看到官方公布二维码骗局,有一个便是在地铁、公交上求人扫码,然后手机便会被植入木马程序或是跳转到钓鱼网站,银行卡等会被盗刷。我真的特别庆幸手机有一个杀毒软件,不然那次一定被骗了。”李先生说。
办理信用卡险些中招
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曲女士曾与二维码诈骗惊险地擦肩而过。“有一天逛街时,我发现某座商厦前的空地上搭了一个挺大的展台,旁边立着办某家银行信用卡送豪礼的展板。那段时间,我正好想去这家银行办张信用卡,所以就过去看看有什么优惠活动。”曲女士说。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发现曲女士有办卡意向,便热情地围过来给她介绍相关业务,并问及是否有这家银行的储蓄卡,如果有的话,就算尊贵客户,在办信用卡时可以提高信用额度,并且同时可以送很多礼物,包括电磁炉、高档皮具等。
“当时我真的很心动,因为送的礼物都是正规品牌。不过,他们让我扫二维码进行相关信息填写时,我有点怀疑,因为一般流程都是要进行照片采集然后进行信息录入。对此,他们解释说现在是电子办公,自己提交信息,银行审核比较快。”曲女士说。
曲女士扫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后,页面自动跳转到这家银行的页面。“要求我输入原有的储蓄卡号、身份证号、办卡预留电话以及详细地址。这时我产生了质疑,为什么办新卡要把旧卡的信息输入这么详细,并且扫他们提供的二维码打开的并不是我原有的银行App。于是我问他们一些详细问题,包括他们是哪个支行的、工作号是什么。在详细询问后,这些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并且态度开始急转直下,表示既然不相信,办不办都可以。”曲女士说。如此情形下,曲女士当即离开。
几天后,曲女士到上述银行网点办信用卡时,向工作人员提及了那天见到的情形。“工作人员告诉我最近并没有做活动,也许是一些人利用二维码诈骗。”曲女士说。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消费者应在扫码消费中多存戒心。形形色色的诸如微商群里经常看到有陌生人发红包,求其他人扫二维码对产品进行宣传、现实生活中邀请人们扫二维码赠送毛绒玩具、洗涤用品的现象,观察发现其实都是在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诱使人们扫二维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消费者一定要细心分辨真假,警防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加“美女”微信好友后钱莫名被骗微盘投资骗局
这类人最容易上当加微信的另一种诈骗方式就是突然微信上有“美女”加你为好友,后来又指导你在投资理财平台上赚钱,这样的“好事”,你会参加吗?现实中,有很多人参与其中,却被骗了上千万元。
案例:近日,浙江杭州西湖区公安分局接到举报,位于辖区内的某网络公司疑似存在诈骗行为。接到该线索后,西湖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案件侦办工作。通过调查取证,警方对杭州深言商贸有限公司的三个诈骗窝点进行统一行动,抓捕犯罪嫌疑人149名,其中106名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公司法人代表、高管、平台技术员、诈骗员工无一漏网。
西湖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陆海竑介绍说:这个团伙组织架构清晰,团伙分工明确,资金分成比例规范,是一个有预谋、有组织的特大诈骗团伙,现查明该平台共诱骗受害充值会员23000余人,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平台资金交易金额上亿元。
首先,公司会使用‘美人计’,让员工以‘美女’的形象在微信中‘钓鱼’。深言商贸公司内的大多数员工为男性,他们会假扮女性,在微信朋友圈发自拍、奢侈品、旅游等伪造‘白富美’的假象,然后通过伪造地理位置搜索到附近的人聊天,主要以三四十岁、事业稳定、家境殷实的男性为对象,并在聊天中近一步锁定目标。
为了防止露馅儿,公司每组销售人员中都配备了女销售员,几个面容姣好的女销售员还要充当视频陪聊人员。
接着,和上钩的男性渐渐熟悉并取得了信任之后,‘美女’就会施展‘连环计’,巧言令色地推销所谓的理财产品。
在此案中,该诈骗团伙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可操控平台软件搭建了“中晟云”“华西风云”等专门的理财诈骗平台,从中实施诈骗。一开始,受害者会在平台先入点钱,诈骗人员在后台“欲擒故纵”,先让客户盈利一部分,接下来就增加资金。等受害者加大投入,就会全部亏损。
所谓“中晟云”“华西风云”等专门的理财诈骗平台,在实际操作中会“偷梁换柱”,接入如原油、白银、铜等期货的国际大盘走势软件,通过放大倍率、反向喊单、限制出金等手段让受害人误以为自己的钱是投资理财亏损掉的,为了能扭亏为盈,受害人往往会越陷越深。“这是抓住了受骗人‘理财’时的投机心态和血本无归后内疚的心态。”
陆海竑说,每个受骗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在这些所谓理财平台上账户的活动,但想要真正把钱提出来却没有这么容易,因为流入的资金会直接进入诈骗方老总的个人账户,这些账户并没有正规理财产品所需的第三方监管;同时,诈骗方也会通过各种手段让你即便赚钱,也把钱陷在盘里,最终血本无归。
据警方介绍,受骗人之所以会上当,主要抱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想和“美女”深交,受骗人也就会多少投点钱进去,发现没有赚头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另一种是真正想从中赚钱的,也是诈骗方的“重点客户”。
拆招:如何识别暗藏在微信中的此类骗局?
见到有陌生人,特别是‘美女’通过‘搜索附近的人’的方式试图加你为好友,最好直接拒绝,不要添加。一般这些“微盘”都是以男性为目标。
如果你不小心添加了,在聊天中,她在向你推荐“理财产品”时,你就要小心了。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阻挠你提现,那你很可能碰到诈骗公司了。应该在意识到问题的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
此类诈骗公司的套路:挂着科技、投资的名头但没有实际账号和流水的,频繁变更公司名称和办公地点,招工门槛低待遇却不错。遇到这种要警惕了!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