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网红”,大家都会联想到网上那些面容精致的大美女,个个“秀色可餐”。而“网红食品”也因为加了“网红”二字,显得格外诱人。要是能在朋友圈晒一晒吃到了某“网红食品”,一定可以得到无数点赞和羡慕的眼光。但是,这“网红食品”想吃上一口的话可不容易:动辄就得排队四五个小时,如果不想排队的话,可以找加价的代购“黄牛”。“网红食品”虽红,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令人堪忧。
□ 本报记者 陈晓萌
只是满足好奇心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让青团又大火了一把,国内多家直播平台的无数“网红”几乎都拿着青团出镜,以博眼球。不光如此,直播什么“鲍师傅”、“花园奶酪包”、“巧师傅”、“喜茶”、“芳叔”等“网红”食品都可以博取不少关注。记者在多家网络直播平台搜索这些相关品牌的食品,搜索结果都达上千条,并且每条都被多次转发和点赞,还有很多网友在下面留言表示感兴趣,并且询问如何购买。消费者王芸表示,自己之前都不知道所谓的“网红食品”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好多网络直播平台的“网红”们特别青睐拿着“网红”食品做直播,并且关注率还非常高。本来自己都不感兴趣这些的,但因为总是看到这些内容,所以也忍不住去买来尝尝,其实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就想看看这么多人推荐的食品到底是个啥味儿。
据一位“网红”主播向记者透露,自己和身边的好多“网红”们,基本都接到过食品商家的邀请,免费寄来他们生产的食品,并且额外再支付一些费用,让我们在视频网站上、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为他们做宣传。之所以最后这些食品落得一个“网红”的名号,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由“网红”们炒起来的。天天直播平台、微博、微信的轮番“轰炸”,消费者们一定很好奇,到底什么味道?到底多好吃?有了这些疑问,自然很多人去追捧。其实说到底,现在的人猎奇心都特别重,别人总是说好吃的东西就想去买来尝尝。就像很多地方如果排队,就总会排队,没人的地方也总是没人。其实排队的东西不见得多好吃,可后面的人却是因为看到前面有人排队而好奇的加入其中,这就是商业的“饥饿效应”。
难买是通病
“网红”食品除了红之外,就是都非常难买。少则排队一两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甚至之前网传排队购买某店的枣糕,竟然要从下午三点多排到了晚上九点。所以现在很多消费者是谈“网红食品”就色变,虽说很想吃,但却因为太难买而放弃,而越是难买也越红,就这样红的经久不衰。消费者张雪告诉记者:“我单位附近有一家卖肉松蛋糕的店,是好多网友都推荐的品牌,但是每次路过的时候都看到一条长队浩浩荡荡,虽说很想买来尝尝,但是看到那条长队就放弃了。有一次因为下大雨,所以人少了很多,就买了一点,可能是期望值太高了,吃过之后没觉得有那么惊艳。如果说是为了吃一口要排那么久的队,我觉得不值得。”
因为难买、排队时间太久,所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此无处不在的“黄牛”又来了,想吃又不想排队,那就加价我帮您排队。网上竟然有人为买一杯“网红”奶茶而加价40块钱的、也有花100块钱买四个“网红”糖油饼的……但究竟花钱买来过后,味道到底怎么样,或许只有自己知道。据某食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企业做广告都找电视、媒体,但是现在多企业都看准互联网,上来就是“网红”、“大咖”试吃。别说,这样的方式还真是可取,谁让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呢。别管口味怎么样,先要挂上一个“网红”,再落得个不好买印象,这就算成功一半了。毕竟中国人基数大,就算每个人只买一次,销售量也会非常可观。
食品安全堪忧
近期,几条“网红食品”竟是三无产品的消息,让很多追捧过此食品的消费者吸了一口凉气。上海高大上的Farine面包店,此前也是长期排队的“网红”商家,但今年却被相关部门查出使用过期面粉生产面包;一款曲奇饼干风靡全国,想买得拼网速抢购,还要找“黄牛”代购,但如此光鲜亮丽的商品,制作场地却是昏暗隐蔽的网吧后门,直接在桌上揉的面粉团,堆在地上的包装盒,这款曲奇原来是出自黑作坊的“三无食品”……这些消息一出,似乎“网红”食品一点也不神秘和优雅了。
“网红食品”之所以是网红,就因为它红的理由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迎合人们内心深处好奇的心理需求。以此可见,商家们能准确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肯动脑筋在商品的“精神属性”上动脑筋,这确实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一些“网红食品”表面看上去很美,但食品安全问题却没有那么“美”。对于这些食品是否健康、安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生产标准、商家是否具有合法的资质和条件,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情。就算暂时抛开质量、安全问题不说,这些所谓的“网红食品”,味道、营养未必真的有过人之处,很多消费者只不过是在跟风意识下去购买和品尝而已。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应着重加强对包括“网红食品”在内的所有食品商家的监管;那些通过人为手段把自己炒成网红的“网红食品”,消费者更应该多些警惕和防范心理,别一不小心就中了网红的“套儿”。作为“网红食品”,也不能只徒有虚表,应该少些虚的,多些实在。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