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专题总第3986期 >2017-02-27编印

加冰 你买的可能是“假海鲜”
刊发日期:2017-02-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正常情况下,5%到10%的加冰量就足以对海鲜保鲜了,但现在30%以上的加冰量几乎已经成为很多海鲜卖场的“潜规则”。

□ 本报记者 张丽娜

怎么加冰卖家说了算

随着消费者饮食结构的日趋健康化,以猪牛羊肉为代表的“红肉”,已经让位于以海鲜为代表的“白肉”。大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消费者在酒类、海鲜肉类、水果中的购物金额最大。这也显示出海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推崇。

不过,除了沿海地区,内地的消费者在市场上遇到的海鲜更多是冷冻产品,加冰也成了商家包装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而记者了解到,在海鲜里加多少冰、怎么加,并没有强制性的行业标准,都是卖家自作主张。近日,有报道称,有消费者买三斤带鱼,等冰融化之后,只剩下两斤了。

过去,曾有商家用麻绳捆螃蟹增重,但这种行为比较明显,消费者目测就可以判断,但现在的加冰,虽然是变相的短斤少两,但由于形式多样,消费者难以判别,往往要等解冻之后才发现。不仅如此,因为加冰,海鲜很多的“部位”也被冰块掩盖,用鱼头鱼尾冒充“中段”也是因为有了冰块的“掩护”,大小肥瘦都看不清楚。

记者在北京多家超市看到,有些不称重的盒装海鲜,如切片的三文鱼,虽然看上去是满满的一盒,但打开盒子,下面是厚厚的冰块,只有薄薄一层三文鱼。

北京京深海鲜市场的一位批发商告诉记者,在北京,尤其是冬季,海鲜大多都是冷冻的,所以都会加冰,但有些不良商家会加的比较多,冰块的重量甚至能占三成。

该批发商说,以虾仁为例,由于虾仁表面有凹陷的部位,一加冰,凹处就被冰块填满了,不仅看上去虾仁个头更大,外观也更加晶莹剔透。但消费者买回去,把冰化掉,虾仁马上就“瘦身”了。

运输距离越长加冰越多

根据京深海鲜市场商户介绍,目前北京市场上销售的海鲜,除了进口商品,大多来自山东、辽宁、浙江等地,运输距离和时间越长,加的冰也越多,这是为了方便海鲜的运输和保鲜。

记者发现,有些海鲜是被融化之后才销售的,因此,加冰不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但大部分盒装、箱装的海鲜,还是连冰一起卖的。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某些商家称,有些冰块并不是他们加的,是渔民在捕捞上船之后就加好了的,而由于还要经过运输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物流和销售环节,海鲜在下船之后还要“层层加冰”,到消费终端时,已经是多次加冰了。

众所周知,海鲜的价格本来就高,很多都是几十元一斤,甚至几十元一两,如果花了高价却买了一大坨冰块,的确有些冤。

京深某商户说,通常她会告诉买家,海鲜解冻后实际重量大概有多少。“如果不加冰,海鲜的价格肯定还会更高。”该商户坦言。

消费者则表示,加冰可以理解,但应该有个适当的分寸,多度加冰无疑是“挂海鲜卖冰块”,是一种变相的消费欺诈行为。

净含量标准非强制

对于冷冻海鲜的加冰量,虽然没有强制性标准,但行业标准还是有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农业部颁布的《冻熟对虾》行业标准就正式实施。

根据该标准,冻熟虾产品的包冰含量不得超过20%。同年10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联合发布冷冻海产品“限冰令”,规定水产冰含量要低于总重的20%。但从记者对市场的调查来看,实际加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限冰令”要求的范围。

那么,要对海鲜有效保鲜,到底需要多少冰就足够了呢?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5%到10%的加冰量就足以对海鲜保鲜了,但现在30%以上的加冰量几乎已经成为很多海鲜卖场的“潜规则”。



(消费日报 www.xfr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