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3986期 >2017-02-27编印

噢!搪瓷是这么来的
刊发日期:2017-02-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自19世纪初,搪瓷被西方国家大量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上,继而从日本等地进入中国后,它就逐渐被国人改造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分。1917年创设的中华美术珐琅厂是中国人自办的首家搪瓷厂。 到了1930年代,上海搪瓷业兴盛一时,发展为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彼时的上海,宽边、原肚、深底的九星牌“得胜面盆”销路最广。 物美价廉、流行于底层家庭,这是大众习惯于为搪瓷贴上的标签。其实不然。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搪瓷的前身珐琅主要运用于一些工艺品上,服务于欧洲豪门贵族,是他们私人定制的高级器物。在当时的中国也一样。珐琅最早传入中国是在隋唐时期,之后一直在宫廷打转,明代的景泰蓝即是个中产物。由于景泰蓝的釉料是从西方进口,价格昂贵,其制品非普通人家所能拥有。珐琅技术从贵族工艺品转向民用,进入普通人家日常生活,始于西方工业革命。 1914年,日本趁一战爆发,将大量低质珐琅制品倾销到中国,并带来了“搪瓷”这一从日语转化而来的词汇。由于是舶来品,搪瓷在民间一度被称为洋瓷。又因为用途不同,命名上出现分野,工艺品仍叫珐琅,日用品则称搪瓷。 搪瓷在中国的普及最初也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富裕之家到寻常百姓的转化过程。民国早期,只有城市里少数有钱家庭才用得上搪瓷器具。某种程度上,它堪称那个年代的奢侈品,装饰着一个家庭的体面生活。 大户家庭出身的作家张爱玲就曾用网兜提着“洋瓷盖碗”去菜市场买豆腐,张恨水熬夜写《金粉世家》时,陪伴他的也常是炉子上咕咕作响的搪瓷茶壶。 1949年后,国家大力发展搪瓷产业,上海一些搪瓷厂内迁支援长春、兰州、开封等地。1956年轻工业部研究制定搪瓷制品标准,开启了日用搪瓷“家家有,人人用”的序幕——从部队到工厂到农村,从茶杯、碗盘、面盆到痰盂、尿盆,搪瓷制品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