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3943期 >2016-12-16编印

价格欺诈何时休?
刊发日期:2016-12-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二月 12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6年“双11”网购商品价格体验式调查报告》,公布了对13个网购平台的533款商品价格的调查体验结果。报告显示,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商品中,16.7%的商品价格在11月11日当天并不是近期低价,假促销、真误导等涉嫌违规行为大量存在。 据笔者了解,此次调查中,中消协组织体验人员从10月20日到11月25日通过截屏、录像、照相等取证方式,对533款商品分别选取了14个时间点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从价格明示情况看,11月11日当天价格低于10月20日、23日、26日、29日、11月1日、4日、7日、10日等时间节点的比例为27.8%;当天价格与这些时间节点持平的比例为55.5%。而当天价格高于这些时间节点的比例为16.7%,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先提价后降价、虚构原价,促销价格反而比非活动期间价格更高;有的商品在网页先进行低价宣传,但实际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宣传价格。 提到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电商,“造节”是其一个十分重要的标签。坦白讲,我国的电商平台在造节能力方面绝对不容小觑,似乎一年到头都是各种忽悠你买买买的节奏。此次“双12”支付宝公布的16个国家、300余座城市、100万家商户、超1.1亿人参与等战绩,也再次让“电商狂欢”上演。 但是看看上面的调查报告,忽然发现,作为买家的我们,究竟在这场购物节中占得多少实惠?16.7%的商品价格在当天并非近期低价,也就是说所谓的“最低”价格中,假促销、真误导等涉嫌违规行为大量存在,而涉及其中的电商平台,天猫、淘宝、京东等一系列主流电商无一幸免。 其实早电商价格欺诈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去年为杜绝网购乱象,发改委价格监督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明确在“双11”期间将严查价格欺诈,规范商品的价格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使网络零售更好地有序进行。而不久前,发改委再次约谈阿里、腾讯、京东等电商,要求京东、亚马逊、菜百等18家企业明码标价,禁止用欺骗手段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防止出现虚假优惠折价等违法行为,更特别把事后的监督提升为事前的预防,在“双11”到来之前就发出预警,警示电商莫搞虚假打折。从这些手段的实施我们不得不说,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正是市场监管升级和提高的有力证据。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却差强人意。 坦白讲,价格欺诈的丑闻近年来屡屡被爆,而面对商家的“屡教不改”,对其的处罚也不过是罚酒三杯、不痛不痒,跟狂欢带来的盈利而言,这些罚款简直是九牛一毛,实在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买的没有卖的精。不可否认,这种价格欺诈都是为了短期的业绩。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做法无疑在降低了消费者对于电商行业信任度同时,对电商和自有品牌的也将带来自毁后果,因此这是否又算是一种“傻精”呢?笔者以为,“双11”每年都在疯狂上演,价格欺诈却依旧屡屡发生。除了提高商家的准入门槛,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或才是真正有效的制约措施。如果让玩弄价格欺诈的电商被罚得“倾家荡产”,相信会让不少怀有侥幸心理的商家望而却步,这不仅有助于提振消费信心,有效拉动内需,还让消费者在“双11”购物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