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3828期 >2016-11-25编印

一杯咖啡引发的思考
刊发日期:2016-11-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双 鱼/文 近日,一篇关于星巴克的文章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名为《致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公开信》,作者在信中愤怒地质问星巴克,什么时候才不觉得中杯消费者“无知或愚蠢”? 事件起因于一位林姓消费者在星巴克杭州双城国际店购买咖啡时被星巴克店员彻底激怒,店员反复表示中杯是最小的杯型,而如果升级到大杯,还会有别的优惠。这位消费者表示自己已经在星巴克消费多年,他希望再次走进星巴克门店时,店员可以不怀疑自己的杯型选择以及不要过度推销。笔者以为,消费者都是在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后才选择购买,这种一味地提醒只会让消费者更加反感。 相信去过星巴克的人都知道,星巴克门店通常摆着三种杯型,为什么非要把最小款叫做“中杯”?这显然是违背消费常识。也有人解释这家店可能有最小杯,只是没摆出来。如果这样,四种杯型只摆出三种,硬是让消费者接受最小的杯型是“中杯”,这种过于强推自己的标准,也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笔者以为,既然这种奇葩的名实错位总给人带来一种错乱,销售员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给消费者解释和确认杯型,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况且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要么摆四种杯型,小、中、大、超大的称呼就不难被接受;要么依照常识,将现有的三种杯型按大小命名为小、中、大。 而星巴克给出回复,表示将提高服务水平,为喜爱星巴克的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在回复中解释,为确保顾客杯型选择正确,有时会再次与顾客确认。这个略傲慢的回复再次引发吐槽,星巴克并没有透露出改变杯型称呼的意愿。据人民网报道:星巴克一个升杯提醒能增加营收6570万!笔者以为,这样的公关回复只会让消费者更感无奈,而一味追求效益和利润,不顾消费者的感受只会让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难,不管是国企还是外企,如果不秉承顾客至上,让消费者有个好的消费体验,那就很难立足。 类似于“星巴克中杯”这种过度推销,误导消费者的不合理现象屡有发生。比如走进超市,促销员会一直推销你买那些你本不需要的东西,就算被拒绝后仍然反复推销;在快餐店,服务员会建议你搭配套餐进行购买更加合适;在理发店,本来你只想剪个头发,但是理发师时常会一直推销你办卡或者做一些护发产品。而有不少消费者也因为店家的推销而选择购买了这些自己本就不需要的东西,比如说在快餐店本来只想买一份主食,到最后却买了一个套餐,之后才发现自己只吃一份主食就已经饱了,结果是吃了整个套餐后,要么觉得很撑要么就是根本吃不下而选择浪费,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商家这种过度推销,或是星巴克中杯这样不合理的设计让消费者误导的现象也确实需要整治。 笔者以为,针对此类事件的不断发生,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其次,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于消费者举报的不合理现象立案调查,如若真有其事作严肃处理。作为商家,应更了解消费者心理,用过度推销、误导的方式让消费者接受是一次性的,势必会适得其反,影响到自身产品或服务。一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销售,即便取得阶段性成果,最终也不会长久。